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坦克殲擊車在歐洲戰場上頻頻出現,雖然在現在看來,這種武器充滿了落後的風味,但在當時卻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歐洲的參戰國或多或少都有裝備,而參戰較晚的美國也自然明白其中的利害。憑借家底雄厚的優勢,美製坦克殲擊車還在二戰中成為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其中使用頻率最高、對德軍坦克打擊最大的便是M10坦克殲擊車。
二戰時期的坦克殲擊車,為什麽美國的那麽特?在反坦克武器種類還不多的二戰時期,打擊坦克最有效的武器就是反坦克炮,為了提升機動性,研發人員將它搬到了可移動的載體上麵。和坦克不同,殲擊車往往沒有炮塔的結構,也因此坦克殲擊車在沒有了炮塔的束縛之後,可以安裝上口徑更大、倍徑更長的主炮。靈活性雖然犧牲掉了一部分,不過取而代之的是可震懾常規坦克的火力或更強的結構抗性。另外,坦克殲擊車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便宜。少造一個炮塔會省出不少人力和物力,更何況有時候殲擊車亦可以充當突擊炮來使用,對於深陷戰爭泥潭的歐洲各國來說再合適不過了。
反觀美國的殲擊車,很快就可以發現不同,不管是M10還是“地獄貓”,它們都和歐洲的坦克殲擊車不同,因為多出了一個可旋轉的炮塔結構。看起來和傳統坦克沒有什麽區別,但炮塔上麵卻是露天的。這就證明美國坦克殲擊車就算有了炮塔也不能充當坦克,甚至都不能在沒有掩護的情況下向敵軍發起突擊。這一設計跟美國對坦克殲擊車的定位有一定關係,他們將這種武器徹底置於戰線靠後的位置,因此沒必要在防禦上下功夫(無炮塔的結構別看有應急的成分,但確實夠結實)。而後為了增加靈活性,便在車體上麵加裝了沒有頂蓋的炮塔,沒有頂蓋的原因是因為實在沒必要,另外封閉的炮塔有時會限製乘員的發揮。
除此之外,美國給殲擊車按上了炮塔也是家底硬的表現,當時的歐洲國家也不是沒有相同定位的殲擊車,但受局勢影響,多為為用淘汰的車體和一根主炮相拚接的形式。反觀美國,不僅造出了炮塔,連車體都重新設計了一下。而美國人對火力的輕視也是原因之一,美國在二戰時期使用的反坦克炮趕不上同時期的蘇聯的德國,甚至都被英國甩了一大截。而這也直接體現在了反坦克的大小上,在安裝的時候,雖然靈活性也已經大打折扣,但起碼還在炮塔可承受的範圍之內。
M10坦克殲擊車的誕生與屬性1941年的時候,為了應對接下來越來越惡劣的戰場環境,美國軍方決定裝備一種使用M7反坦克炮的殲擊車。在這之前美軍主要使用的還是M3半履帶坦克殲擊車,就算不糾結火力,也不用正麵突擊,防禦力也實在是一個硬傷。最初的方案是T29和T40,使用了M3“李”中型坦克的底盤,雖然沒有達到了美軍的要求,但最終成為了牧師自行火炮。而後又誕生了T35計劃,這一回研發人員將無頂蓋的炮塔結構加了進去,這一設計在之後一度成為了美製殲擊車的主流風格。
根據設計T35時留下的成果,研發人員對其進行了改進,原來的圓形炮塔被改成了一個五邊形的結構,底盤換成了M4中型坦克同款之後,車體也進行了強化。最終誕生且量產的就是M10坦克殲擊車。其全重29.6噸,前裝甲最大60mm,而且幾乎所有麵都呈現出了大角度的傾斜麵。最大移動速度可達每小時51公裏,懸掛為板簧式,與謝爾曼一樣。車組乘員為5人組,不過車體前麵沒有了航向機槍的配置。
主武器為76.2mm口徑的M7反坦克炮,對付德軍早期以及意大利的坦克絕對是夠用了,再配上高速穿甲彈,再北非戰場上完全是橫行的狀態了。但到了西線戰場開辟之後,美國人才深刻地意識到之前輕敵了。在結構的設計上,M10車體出現了嚴重的失衡情況,加上炮彈的擺放,研發人員不得不在車身後麵增加了配重。而炮塔也同樣出現了重量不均的情況,手動回轉的時候速度極慢,後來準備給它安裝油壓回轉裝置,但還沒有來得及實施,M10殲擊車就被取代了。
關於M10坦克殲擊車的戰績以及延伸M10坦克殲擊車被列裝之後,之前的M3被果斷地拋棄了,雖說在二戰中它實在算不上是一個好武器,但也成為了美軍標誌性的武器之一。除了美軍在使用之外,M10坦克殲擊車另一個大用戶就是英軍了。因為本身不是很完美的火力,這輛車到了英軍手中之後自然沒有逃過被改裝的命運。為了給它提升火力,英軍又想到了在當時幾乎萬能的17磅反坦克炮。強行安進去之後,原先好不容易平衡的結構再一次失衡了,因此英國人在17磅炮的炮口處又加了一個配重。經這一番改進之後,英軍版的M10(一般被稱作“阿克琉斯”)在威力上才勉強算是一個合格的坦克殲擊車。
前文已經提過,在設計M10坦克殲擊車的時候,美軍在防禦力上對它沒有過多的要求,但因整體源自謝爾曼的車體,所以自身還是帶有一定防禦能力的。在有想法的美軍將領研究過之後,覺得這也是M10的一大弱點之一,他因為殲擊車就應該完全拋棄裝甲,並擁有絕佳的移動速度。在這一想法下,M18地獄貓就誕生了,這也是為什麽美軍在同一時期有兩款結構類似的殲擊車的原因。看來當初M3半履帶殲擊車留下的影響力並沒有消散,反而又以另一種形式回來了。
結語因為地獄貓殲擊車的出現,M10的改進升級計劃一度被擱置了,而在前線的部隊,也因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直到M36殲擊車的出現,情況才得到了好轉。這是源於M10車體的升級型號,在一門90mm主炮的加持下,美軍才有了能對德軍坦克起到有效打擊的武器。不過可惜的是,這時候戰爭已經進入到了尾聲,留給它發揮的空間並不多了。
參考文獻《二戰美軍裝甲戰鬥車輛》、《M10 Tank Destroyer in Action》、《The Tank Killers: A History of America's World War II Tank Destroyer Force》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