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權威,專業,及時,全麵,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蛇年以來,中小券商股權變動呈現前所未有的活躍態勢,成為資本市場關注的焦點。2月,有3家券商股權被擺上拍賣架。若將範圍擴至所有股權變動情況,涉及券商超過7家,這一數據直觀地反映出中小券商股權流轉的頻繁程度。
這一現象是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中小券商自身發展困境,如盈利能力不足、業務同質化嚴重及市場集中度提升帶來的生存壓力,促使其尋求變革;股東層麵的流動性壓力、主業調整及外部事件衝擊,也推動了股權的流轉;監管政策的鼓勵和引導,更為這一趨勢提供了政策支持。
股權拍賣、股權劃轉、並購重組……這一係列事件相互交織,如同在資本棋盤上落下的關鍵棋子,正在引發行業格局的重塑。
拍賣:困境與掙紮的縮影
在中小券商股權流轉過程中,股權拍賣成為一個常見卻又充滿戲劇性的場景。股權拍賣,本是股東實現股權變現、優化股權結構的一種方式,但在現實中,卻麵臨著諸多困境。
的部分股份,2月16日至17日上架拍賣。拍賣數量為193.46萬股,持有人為昆明產業開發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下稱“昆明產投”),起拍價為1441.66萬元。但到了開拍前夕,卻因申請人申請撤回而突然中止。
昆明產投是紅塔證券第六大股東,截至去年9月底持股數量為1.62億股,持股比例為3.43%。其中,1.45億股處於質押狀態,3270.21萬股被凍結(含司法凍結1664.56萬股、輪候凍結1605.65萬股)。
拍賣平台信息顯示,國都證券3000萬股將於3月22日拍賣,起拍價為3150萬元,較市場價4500萬元折價30%。這並非國都證券股權首次被擺上“貨架”。去年8月,北京市海澱區欣華農工商公司持有的國都證券1929.1萬股股份被拍賣。但在開拍前夕,因案外人提出異議,該拍賣暫緩至今。
除了券商自身,一些券商母公司的股權也成為司法拍賣對象。的一係列動作便是典型例證。這家同時持有中山證券和東莞證券股權的公司,由於業績持續虧損,在2024年開啟了大規模的股權出讓計劃,持續剝離證券資產。而公司實控人和控股股東持有的部分股權,在拍賣場上遭遇流拍和低價成交。
2月19日,錦龍股份實際控製人楊誌茂持有的6030萬股錦龍股份股權在司法拍賣中遭遇流拍。盡管此次拍賣吸引了超1萬人次的圍觀,但最終無人出價。同一天,錦龍股份控股股東東莞市新世紀科教拓展有限公司持有的200萬股僅以2439.72萬元的底價成交,成交價為12.2元/股,低於當日錦龍股份13.94元/股的收盤價。
“中小券商股權轉讓頻繁出現,與中小券商麵臨的生存環境和股東因素有較大關係。”有業內人士認為,部分中小券商股權出現流拍現象,可能反映出市場對該公司股權價值的預期不高。潛在買家在評估股權時,會綜合考慮企業的財務狀況、盈利能力、市場前景及潛在的法律風險等多方麵。
劃轉:大棋局下的資源整合
在中小券商股權流轉的進程中,劃轉、並購成為推動行業變革的重要力量。這不僅是券商實現規模擴張和業務升級的有效途徑,更是行業整合、優化資源配置的必然趨勢。
股權劃轉方麵,“匯金係”券商的股權劃轉備受關注。2月14日,中國信達、中國東方、長城資產發布公告稱,控股股東擬將其持有的部分股份劃轉至中央匯金。由於這一股權變更,中國信達和中國東方分別控股的上市券商、相繼發布公告稱,公司的實際控製人將變更為中央匯金。同理,長城資產控股的長城國瑞證券的實控人也將變更為中央匯金。
非銀首席分析師孫寅認為,中央匯金旗下的券商股權存在進一步整合的可能,相似股東背景或注冊地的(券商)整合或更易推進。
從行業動態來看,自去年以來,在監管鼓勵券商通過並購重組做大做強等政策推動下,新一輪券商並購整合步伐加快,“+”“國聯證券+民生證券”等多個並購組合取得實質性進展。
在這一輪並購中,新的整合模式也在不斷湧現。2月19日,公告稱,公司收到中國證監會批文,核準國盛金控吸收合並國盛證券。此次重組不僅標誌著國盛證券通過母公司吸收合並實現曲線上市,同時也代表了券商合並重組領域迎來一種全新的模式,即上市母公司吸收合並非上市的券商子公司。
破局:打造多元化、區域化優勢
中小券商股權流動加速的背後,地方國資接盤的“身影”屢屢出現。
去年10月底,錦龍股份通過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以公開掛牌方式轉讓持有的3億股東莞證券股份(占東莞證券總股本的20%),交易對手方為東莞市國資委旗下東莞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和東莞發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組成的聯合體。
除此之外,北京國資公司此前宣布擬收購瑞士銀行和所持瑞信證券85%股權;湖北國資旗下長江產業集團以非公開轉讓方式受讓和三峽資本所持全部8.63億股股份,占總股本15.6%。
有券商分析師告訴記者:“在監管政策鼓勵並購重組的環境下,非金融主業企業通過出售其持有的證券公司股份,不僅可以改善資產配置,還能為大型券商提供並購機會。此舉促進了專業金融機構的並購重組和管理,有助於企業的長期發展。”
券商股權轉讓為何頻頻出現?中航證券非銀分析師薄曉旭表示,在證券行業高質量發展階段及政策鼓勵並購重組的背景下,行業競爭逐漸激烈,市場集中度不斷提升,中小券商生存空間受到擠壓,其股東進行股權轉讓的現象日漸增多。同時,監管部門支持證券行業通過並購重組實現做優做強,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股權轉讓的頻繁進行。
中小券商如何差異化突圍?在薄曉旭看來,在頭部券商的規模效應和品牌優勢下,中小券商需要通過並購重組等方式尋求突破,以實現業務的多元化和區域布局的優化,積極探索差異化發展,以適應市場變化和監管要求,提升自身競爭力。
展望2025年,國開證券非銀分析師黃婧預計,證券行業並購重組將持續活躍,頭部券商有望通過較強的資本使用能力實現外延式整合,部分中小券商則更注重區域和業務互補,實現彎道超車。同時,同一實控人旗下並購整合事件及央地國企聚焦主業、轉讓旗下券商股權也有望產生並購催化效應。
(文章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