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健康中國建設”作為國家戰略,發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以來,不斷助推著大健康產業的發展,使之成為我國經濟轉型的新引擎。   而在經曆2020年初“疫情黑天鵝”事件後,民眾對於健康的看法與認知也在逐步轉變,更加重視健康與疾病預防,消費者對於大健康產品與服務的需求也再次被激發。如今大健康產業炙手可熱,同時也在不斷的推動著營養保健食品、醫療等大健康細分領域的發展,其中以營養保健食品產業首當其衝,在消費比重中逐步上升,為整個營養保健食品產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發展中的痛點問題   營養健康食品產業潛力巨大,雖然有著龐大的市場需求,但多年來行業中也存在諸多痛點,而這些痛點問題的產生也在某種程度上阻礙整個行業的發展。   一政策導向作用聚焦單方麵。隻強調市場準入,而引導鼓勵企業創新方麵工作不足,企業創新能力低,導致產品同質化嚴重,而行業規範秩序缺乏,虛假誇大宣傳等行為成為產業發展弊端。   二相關政策不穩定,變化之快,雖然我國於2016年開始實施注冊備案雙軌製管理,但針對注冊審評審批機製還尚不健全,功能評價檢驗方法缺失等,使其產品市場準入時間晚,無法搶占市場先機,而國際品牌搶先一步占據中國大健康市場較大份額。   三未經部門審批假冒偽劣“保健品”充斥市場,逐漸在監管上出現問題,而這些問題的產生也導致出現遵守法規者承受過多責任、受到嚴打,而規避法規者為所欲為的現象。   四頻繁“行動”整治,以及輿論媒體的一窩蜂片麵式報道,同時在營養健康知識普及和宣傳教育長期方麵缺乏,使得群眾一味否定國內產品,盲目追求國外品牌。   政策紅利推進 加速產業發展   而疫情之後,是大健康產業加速發展的窗口時期。由此可見,利好的政策環境以及自律監管對於行業的發展尤為重要。因此需要國家相關部門製定出台有關促進營養健康食品產業健康發展的具體意見,尤其是市場監管部門、藥品監管部門等如果能夠從創新、產業引導、許可準入、上市後監管等各個層麵更深入扶持產業發展,這無疑是推動營養健康食品產業穩健快速發展的最好形式。   其實,無論是健康中國戰略、健康中國行動各項文件的出台,再到中央提出要擴大營養保健品類消費,還是係列監管措施,都表明政府部門在不斷地為大健康行業營造公平環境。在《促進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綱要(2019-2022年)》中強調,建成結構合理的健康產業體係。而保健食品產業作為健康產業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應該明確自身在健康產業中的重要位置。   在此前國家13號文件(即《國務院關於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當中,其中有提到行業與企業,通過鼓勵企業研發與生產符合健康需求的產品,增加健康產品的供給。如今通過各項政策的落地實施,以此鼓勵行業創新發展,從而激發營養健康食品產業整體活力,打造可持續發展的萬億營養健康食品市場。   政策紅利發放,但監管仍不可鬆懈。營養健康食品行業發展趨於火熱,在商業利潤的刺激下,也意味著會引來諸多不法商家,從而產生一些虛假宣傳、違規等行為,擾亂整個行業秩序,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但同時我們不能否認日漸成熟的中國營養健康食品行業。因此,在監管上就需要相關部門伸出雙手;而在監管行業的同時,更應該積極引導媒體以及公眾,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宣傳引導和監督作用,結合事實的有效監督是有利於行業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前進。   經此一“疫”,人民群眾對健康的需求不斷擴大,麵對龐大的市場需求,企業更應該冷靜的思考,如何去實現創新、完善自身,如何用更好的產品來回饋消費者。這是每一個健康產業從業者當下應該思考的問題。   麵對疫情後的全新趨勢,於企業而言,需要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通過持續開展健康促進和健康科普,為更多消費者送去健康的知識和理念。   一個行業的健康發展是建立在企業有序發展的基礎之上。作為營養健康食品產業的一份子,企業應該轉變原有思路,主動落實企業的主體責任,將更多的精力放在產品與自主創新上,加大科技支撐,設法提高科研技術力量,促進自主創新,不斷提高營養健康食品的產品科技含量和產業發展質量。   其次找準市場定位,並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采取具有吸引力的營銷戰略,將國家戰略政策方針和企業自身好的品牌營銷相結合起來,不僅能夠增強企業自身綜合競爭力,同時還能帶動行業整體水平的提升。   在推動整個行業發展時,無論是健康從業者、政府,還是民眾,每個主體都應明白自身所處的位置,隻有各盡其責發揮各自優勢,積極融合,共同淨化市場環境,那麽定能強有力的推進營養健康食品產業的健康規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