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軍費連續7.2%增長,“十四五”收官景氣度料修複
作者:北区 来源:徐州市 浏览: 【大中小】 发布时间:2025-07-05 07:43:39 评论数:
炒股就看,權威,專業,及時,全麵,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文|付宸碩⠠陳卓⠠劉意⠠張清源
據新華網報道,2025年我國國防預算約17847億元,同比+7.2%,自2023年以來增幅連續三年持平。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抓好“十四五”規劃收官,隨著行業修複,軍工板塊整體將得到估值修複;提出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我們認為相關產業將在政策的持續支持下快速發展。隨著行業修複,軍工板塊整體將望獲得估值修複,其中部分領域或個股有望率先開啟底部複蘇,進而“從一個企業,擴散到一個型號再擴散到一個領域”。推薦導彈、特種機器人、新材料新工藝、兩機,以及低空經濟、商業航天。
▍國防預算連續三年同比+7.2%,占GDP比例較低仍有提升空間。
據新華網報道,2025年我國國防預算約17847億元,同比+7.2%,自2023年以來增幅連續三年持平。我國2022-2024年國防預算分別同比+7.1%/7.2%/7.2%,軍費同比增速連續3年保持7%以上。據政府工作報告,2025年GDP增速目標為5%左右,國防開支總體上與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相協調,7.2%的國防預算增速保持適度增長。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3月4日宣布實施8000億歐元“重新武裝歐洲”計劃,英國首相斯塔默宣布將在2027年前將英國國防開支提高至GDP的2.5%,2025年美國軍費預算高達8950億美元,占GDP的3.5%,相比之下我國國防費占GDP比重多年維持在1.5%以內,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國防費用增速及占GDP比例仍有提升空間。
▍加快發展新質戰鬥力,抓好“十四五”規劃收官。
在新華網發布的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簡稱2025年《報告》)中,國務院總理李強表示“全力打好實現建軍一百年奮鬥目標攻堅戰”,“深入推進練兵備戰,加快發展新質戰鬥力”,“抓好軍隊建設‘十四五’規劃收官,加緊實施國防發展重大工程,加快推進網絡信息體係建設”。相比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簡稱2024年《報告》),2025年《報告》強調了新質生產力、“十四五”收官、網絡信息體係建設等。2024年3月7日習近平主席在出席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代表團全體會議時強調,新興領域戰略能力是國家戰略體係和能力重要組成部分,打造新質生產力和新質戰鬥力增長極,把握新興領域交叉融合發展特征;12月4日習主席視察信息支援部隊,指出要充分認清網絡信息體係建設的極端重要性,加快把網絡信息體係建設和服務支撐備戰打仗能力搞上去。我們認為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軍工訂單修複預期強烈,建議重點關注新質戰鬥力、網絡信息體係建設等領域。
▍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
2025年《報告》提出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範行動,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製,培育生物製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以及智能製造裝備。相比2024年《報告》,2025年《報告》對商業航天、低空經濟表述側重大規模應用示範,新增具身智能、6G等新領域,人工智能側重智能終端以及智能製造裝備。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作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望進一步獲得政策支持,建議重點關注低空經濟、商業航天、軍工新材料、特種機器人、人工智能、海洋信息化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
▍風險因素:
各國競爭加速導致部分資源稀缺;企業產能擴張不及預期;軍隊武器裝備建設與采購低於預期;軍工領域國企改革不達預期;上遊原材料成本價格波動風險;新質生產力政策支持力度不及預期的風險。
▍投資策略:
隨著行業逐漸修複,軍工板塊整體將望得到估值修複,其中部分領域或個股有望率先開啟底部複蘇,進而“從一個企業,擴散到一個型號再擴散到一個領域”。推薦導彈、特種機器人、新材料新工藝、兩機,以及低空經濟、商業航天。

本文節選自中信證券研究部已於2025年3月7日發布的《國防與航空航天行業重大事項點評—軍費連續7.2%增長,“十四五”收官景氣度料修複》報告,具體分析內容(包括相關風險提示等)請詳見報告。若因對報告的摘編而產生歧義,應以報告發布當日的完整內容為準。
重要聲明:
本資料定位為“投資信息參考服務”,而非具體的“投資決策服務”,並不涉及對具體證券或金融工具在具體價位、具體時點、具體市場表現的判斷。需特別關注的是(1)本資料的接收者應當仔細閱讀所附的各項聲明、信息披露事項及風險提示,關注相關的分析、預測能夠成立的關鍵假設條件,關注投資評級和證券目標價格的預測時間周期,並準確理解投資評級的含義。(2)本資料所載的信息來源被認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證券不保證其準確性或完整,同時其相關的分析意見及推測可能會根據中信證券研究部後續發布的證券研究報告在不發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會因為使用不同的假設和標準、采用不同觀點和分析方法而與中信證券其它業務部門、單位或附屬機構在製作類似的其他材料時所給出的意見不同或者相反。(3)投資者在進行具體投資決策前,還須結合自身風險偏好、資金特點等具體情況並配合包括“選股”、“擇時”分析在內的各種其它輔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決策。為避免對本資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資評級、目標價格等內容產生理解上的歧義,進而造成投資損失,在必要時應尋求專業投資顧問的指導。(4)上述列示的風險事項並未囊括不當使用本資料所涉及的全部風險。投資者不應單純依靠所接收的相關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獨立判斷,須充分了解各類投資風險,自主作出投資決策並自行承擔投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