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爬子 草爬子蟲

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蜱蟲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蜱蟲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傳染病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傳染病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天氣轉暖,花開樹綠

草爬子 草爬子蟲

不少人有了野遊的打算

但是上山遊玩時大家要注意了

有一種蟲子

在這個時節也要出現了

它就是我們常說的“草爬子”

草爬子學名蜱蟲

它是東北地區常見一種吸血蟲,雖無翅不會飛,但在草木間爬行迅速。

草爬子體型像常見的瓢蟲,但吸飽血後,蟲體可脹大100倍變成蜘蛛大小。

草爬子是一種有毒的吸血蟲。很多人被咬後都沒有感覺。因為草爬子血液中有類似麻醉劑的東西。

先看一個病例

去年夏天,黑龍江省第二醫院接診了一位29 歲的男士,他在小興安嶺森林公園遊玩,被蜱蟲叮咬,回來3天後出現了發熱、肌肉酸痛、渾身無力及頭頸部疼痛等症狀。到醫院體溫高達 39.5 ℃。

綜合以上臨床診斷,中毒科和神經內科醫生確認其患上的是蟲媒傳染病——萊姆病。

萊姆病以神經係統損害為最主要的臨床表現,此病多流行於森林或森林邊緣地區,分布範圍極大。

更多的病例

(圖片點擊可放大)

↓↓

草爬子這麽瘮人,

可是偏偏卻有人“喜歡”它

從今年4月中旬開始,

哈爾濱市疾控中心

病媒研究所的5位研究員

有了一項新任務,

他們跑到山林和農村

抓了140隻草爬子回來研究。

研究吸血的蟲子?

這是要幹啥

......

哈爾濱市疾控中心病媒研究所所長王玥,將剛抓回來的蜱蟲照片發在了自己的朋友圈,瞬間“火爆”,同事們都爭先恐後來看草爬子的真容。

經過一番展示,病媒研究所副所長陳宏宇,將70℃的溫水緩緩倒入裝蜱蟲的試管中,本來“蜷縮”的蜱蟲一下子舒展開了“手腳”去了。試管中的蜱蟲變成了標本。

在實驗室,140隻蜱蟲被泡在了十幾個透明的試管裏,肉眼看上去,蜱蟲是黑色、圓形的,個頭就像芝麻一樣大,伸展著“手腳”,密密麻麻的蜱蟲讓人看了“不寒而栗”。

抓草爬子要幹啥?

原來是為了做蜱蟲的密度監測。

今年全國病媒生物密度監測網絡首次把蜱蟲納入其中,哈爾濱是監測點之一。

以前都是監測蚊蠅等四害,今年要求4月、5月和6月中旬都要做蜱蟲監測,研究人員到哈市的4個監測點,將抓回來的蜱蟲一部分進行種類鑒定,另一份部分郵寄到中國疾控中心用於課題研究。

吸血後的蜱蟲

全國有30多種蜱蟲,黑龍江省有記載的是7種,兩個月裏抓回來的140隻蜱蟲,在實驗室經過種類鑒別,發現有兩種:森林革蜱和全溝硬蜱,且以森林革蜱為主。

“這兩種蜱蟲以前都曾分離過森林腦炎病毒和萊姆螺旋體,一旦被咬,可能就會被傳播上森林腦炎或萊姆病。所以市民外出到草叢、山林一定要加以防護。”王玥提醒。

吸血的蜱蟲和未吸血的蜱蟲對比

在實驗室,王玥從試管中找到一隻寄生在羊身上吸血後摘下來的蜱蟲。放在顯微鏡下,吸過血的蜱蟲明顯比沒吸血的蜱蟲腫脹了四五倍。

(資料片)

“蜱蟲主要是假頭進行吸血,身體是掛在外麵的,發現蜱蟲時,無論是在人體或動物體表,還是在牆麵、地麵,不要用手直接抓,更不能擠破,它會分泌毒液。可以帶著手套用鑷子抓,燒掉。”

陳宏宇說,如果蜱蟲叮在皮膚上,不要用手拉它,如果硬拉它出來,可能會直接拉斷,導致蜱蟲的假頭留在體內,毒液滲透進人體。應該到醫院請醫生幫忙。

身體哪塊最容易挨咬?

新晚報記者從黑龍江省森工總醫院了解到,以往被草爬子咬傷的大多是林區工作者和上山采摘的農民,而近年來,到近郊戶外踏青運動而意外被咬傷的市民明顯增多。

夏季是高發期,節假日、周末過後都會接診到被草爬子咬傷的患者,多數都是皮膚紅腫、發炎等症狀。

研究發現,蟲媒傳染病在中國每年的傳染病發病總數中占5%-10%,但它的病人數則占傳染病總亡人數的30%-40%。蜱蟲叮人後可引起過敏、潰瘍或發炎,更可傳播多種疾病。研究發現,蜱蟲可攜帶83種病毒、14種細菌、17種螺旋體、32種原蟲。

結合病例發現,蜱蟲叮咬的部位,集中在頸、耳後、腋下、大腿內側、陰部、腹股溝等。

萬一被咬了咋辦?

醫生提醒,去野外工作或旅行者,應穿上淺色、防護衣物,如長褲、長袖上衣、長筒襪子等,同時要紮緊褲腳、袖口和領口,頸部圍上白毛巾,途中經常檢查衣服和體表,若發現被蜱蟲叮咬,立即小心拔掉,切勿強行拔出和壓碎蟲體,以免病原體經皮膚深入體內。

此外,回到室內須盡快沐浴衝洗。有條件的要及時用驅蜱和除蜱藥物,防止蜱蟲叮咬。

來源:新晚報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相关推荐